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:安塞腰鼓的艺术特色

为什么在鼓文化盛行几千年,有千百种鼓舞的中国大地上,陕北安塞这山沟沟 里,一群地地道道农民们表演的安塞腰鼓,却有让无数人激动、亢奋不已,让中外 学者、专家们激情澎湃、叹为观止地盛赞的魅力呢 ?

这是一个许多人在介绍安塞腰鼓时有意无意地避过去的一个话题,今天我这里 斗胆说一说。

有人说安塞腰鼓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动作中有许多武术动作。此言差矣, 如果真是那样,那么面对真正的武术表演时,怎么不见谁被激动地在那里狂喊乱叫 ? 如果是那样,那么看安塞腰鼓的人去看看武术表演或团体操表演不就行了,还看什 么安塞腰鼓 ?

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即它的艺术特点是综合的,多方面的。

首先当说的一个特点就是我在前边已经说过的那个字——“狂”。

没有“狂”气是绝对不行的,但仅有了“狂”这种作为内在精神上的气韵还是 远远不够的。和国内众多的鼓舞相比,安塞腰鼓所用的鼓大小适中,鼓即是声音 发出者,又是肢体动作的中心,并且这一道具经斜挎、横绑之后,和鼓手联为一体, 不会成为鼓手的负担和牵累,也不会影响鼓手的肢体动作。鼓声清脆而响亮,使鼓 手在表演中声、形俱到,声助形、形助声,声形互映互补,和谐统一,相得益彰。

从色彩上说,鼓手的服装以白色为主;腰鼓、肩挎的鼓带,腰间系鼓的彩绸, 鼓槌上的彩绸和鞋面上点缀的红缨球,全是统一的红色,面部再有意涂上红色, 鼓手从头到脚都洋溢着热烈、欢腾、奔放,视觉上先声夺人,点燃观者的兴奋神经。 舞起来红色与白色的服装相互渗浸,头、脚、手、腰之间的色彩快速变化,更具感 染力。

在表现形式上,安塞腰鼓始终遵循着团结、协作、统一的生活和艺术真谛,是 与打击乐、吹奏乐相伴、相助,有机结合的多维表现形式,打击乐由大鼓、大镲、小镲、锣、小锣组成。大鼓、大镲是主击乐,其余是辅 助,是腰鼓表演的指挥和鼓手的力量之源。

“紧打家具慢落音”是打击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。每场腰鼓表演都是由大鼓 手中击出的由缓到急,近似人的心跳的战鼓声起势,在表演过程中,节奏合理,快 慢适中,以鼓、镲、锣的节奏给腰鼓手以活力和动力。在以雄浑,高亢的综合声响 先声夺人的同时,以轻、重、缓、急来指挥调动场上腰鼓手的动作,使腰鼓手的动 作该快时快如闪电,快而不乱;该慢时如闷雷滚过,沉稳而节奏明晰,忙而有序。 打击乐在补充完善腰鼓鼓点和声响上的短缺和不足的同时,以震耳欲聋、山鸣谷应 的巨响渲染气氛,又不以沉重的大声来压、盖众多腰鼓所发出的穿透力极强的清脆 声响组合成的声响。二者有机结合,高度统一,使场上腰鼓“声”、“形”俱到, 使观者眼、耳不闲,继而心花怒放,激情澎湃。

腰鼓表演中的打击乐是“钢”音,那么以唢呐为主的吹奏乐就是“水”声。打 击乐与吹奏乐二者“阴”辅“阳”,“柔”助“刚”,达到一种“天人合一”的境 界,使鼓手在自娱的同时娱人。

吹奏乐由唢呐、长号组成,有时也有小洋号相伴。

唢呐是陕北民间器乐中最常见、最有代表性的一种,最具陕北风情风味。唢呐有自己独特的曲调曲拍,能在不同场合营造渲染出不同的气氛。现在丧礼中当挽歌 使用的《哀乐》,就是著名音乐家马可等同志,20 世纪 40 年代在安塞等地采风时, 听唢呐演奏时采到的,马可等人只是稍微改动了一下。由此可见唢呐在营造气氛时 的渲染力和对人心灵的震撼力。

唢呐为主的吹奏乐是安塞腰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在腰鼓过街打路鼓时,唢呐曲调高亢宛转,营造出喜庆、欢乐的氛围;而在腰鼓表演最激烈时,曲调 又刚烈激昂,使观者仿佛看到了两军交战中将士前赴后继,勇往直前的惨烈搏杀,又仿佛使人们看到浴血奋战后的将士凯旋归来,人们载歌载舞,欢庆胜利的场面, 达到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。

打击乐伴着吹奏乐,再加上鼓手们的表演,使“声”与“形”浑然一体,扣人心弦。 当然打击乐和吹奏乐尽管不可或缺,但腰鼓表演的重中之重还是腰鼓手的动作。

从动作特色上讲,安塞腰鼓主要由跑、跳、扭、转、蹬、闪、跺、跨、跃、摇、 舞、昂等动律要素构成。表演时鼓手要跑得欢快流畅,锋利豪爽,一往无前;跳得 干净利索,所向披靡,跳出一股虎劲;扭出乐观开朗,自强不息的能劲;转得自然 圆滑,顺畅流利,行云流水,转出猛劲;蹬要蹬出气壮山河、开天辟地的气魄;闪要起伏稳健、节奏明快;跺得剽悍豪放,威武粗犷,跺出狠劲;跨出排山倒海,压 倒一切的蛮劲;跃得激情高亢,意气风发;挥,指挥舞鼓槌,打击出节奏明快的 点,撕扯开一切束缚与禁锢,胳膊与鼓槌、鼓绸一起舞出坚忍不拔的抗争之势和如 惊雷似闪电的犀利与锋芒;昂首挺胸,昂出舍我其谁的“狂”气,昂出狂放、豪放、 热烈、奔放的磅礴之气,昂得顶天立地,“欲与天公试比高”,昂出对一切不屑一 顾,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”之气之势,真正达到“式子慷慨码子硬”!

安塞人把安塞腰鼓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为“鼓手有股能劲,挥槌有股狠劲, 踢腿有股蛮劲,转身有股猛劲,跳跃有股虎劲,看了叫人带劲,听了给人鼓劲”。 这貌似土俗的朴实话语,道出了安塞腰鼓的风格和艺术特征,说明安塞腰鼓不仅在 表演的气氛上有声有色,而且在击鼓表演的动作上也有一套符合力学原理的规律。 在舞蹈动态的形象塑造上,突出人物强有力的动律感和鲜明的节奏性,使舞蹈蕴含 着一种激烈、欢腾、奔放、浑厚的韵味,使人们在观看时产生无限的联想和美感。

安塞腰鼓除打击乐、吹奏乐以及服装道具色彩的铺垫、烘托之外,还有一种自 然的烘托与陪衬,那就是鼓手舞蹈时踢踏起的黄土和背景里那高耸雄浑的黄土山或 如海浪般起伏的万千群山沟壑梁峁的映衬。除此之外,就腰鼓手的动作而言,安 腰鼓的艺术特点,主要有以下几“劲”。

鼓手有股能劲:这能劲就是“狂”劲,但不是显能,也不是单纯的自我表露和 炫耀,更不是妄自尊大。而是通过“扭”、“摇”、“昂”、“跃”等动作变化表 现出舞者的内心激情。表演时,鼓手仪态潇洒,舞姿挺拔,再加上情不自禁地头微 摇,身稍晃,使内在激情与外在的动律形象达到有机统一,达到身心兼备,精气和谐,使内在的气质、情绪都集中体现在腰鼓手的动作和技能的展现上,给人有股能 劲与巧劲的感觉,充分调动观者的情绪,使人看了精神振奋,激情澎湃。

挥槌有股狠劲:着重指舞者双臂挥舞的动律。无论是上打、下打或者缠腰打, 都要将鼓槌甩开。双手挥槌摆动时,要做到狠而不蛮,挺拔浑厚,但又不失其细腻 内在的风度,使双手交替击打出振奋人心的震耳鼓声。狠劲还体现在腰鼓动作的跺 脚上,讲究“一脚千斤重,三脚跺破地皮”。

踢腿有股蛮劲:安塞腰鼓的踢腿、蹬腿动作很多。不论大踢、小踢和蹬腿,都 要有股蛮劲,以渲染和突出腰鼓的粗犷动律。安塞腰鼓的踢腿的动律复杂,技巧非 凡,节奏欢快,难度特大。这些高难度技巧中,明显地渗透着安塞人民粗犷豪爽, 刚劲泼辣的性格。“蛮”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“土”劲,指安塞腰鼓踢腿发力的 技巧似乎与平常所看到的不同,是一种安塞老百姓千百年来自己摸索出来的,在踢腿和跨跃时独特的发力技巧,蛮而不野。

转身有股猛劲: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。踢腿的蛮劲与转身的猛劲构成舞 蹈表演的有机整体。在舞蹈中有蹲、有踢必有转。转身必须要猛,特别是做腾空跳 跃落地大蹲和边转身、边起步的一套组合动作时,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,运用迅速 的猛劲,才能一气呵成地完成动作要求。因而转身时的猛劲,是安塞腰鼓的关键所在。

跳跃有股虎劲:虎劲是性格刚烈,不畏艰难的安塞人民的基本性格,也是腰鼓跳跃动作的基本特色。它的动律形态复杂,跳跃的幅度较大。随着节奏的加快,舞 者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跳跃,使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更大、更快。如“马步蹬腿”、 “弓步跳跃”动作,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,然后左腿大步前跨,右腿发力蹬 地而起,看起来节奏统一,步伐整齐,具有股龙腾虎跃、刚劲有力的动态,充分显 示了舞者长期活动在山区与大自然拼搏的顽强精神。

看了叫人带劲,听了给人鼓劲:安塞腰鼓以独特的风格、神奇的魅力、丰富的 肢体等舞蹈语汇和激越瑰丽的旋律,给人以一种特有的、美的艺术享受,那由打击 乐、吹奏乐和腰鼓发出的声响加上鼓手打的兴起时大声吼出的声音,确实让人听了 情绪振奋,看了精神焕发。安塞腰鼓“声”与“形”共同产生的那种“力”与“美” 的艺术效果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貌和时代精神,动人心魄,给人以石破 天惊的震撼力。

不论怎么说,安塞腰鼓和其他的一切民间艺术形式一样,是由劳动人民在千百 年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,是安塞及陕北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。尽管今天的安 塞腰鼓已和 20 多年前的安塞腰鼓有所不同了,但任何艺术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变化,随着时代的节拍在向前奔腾,应当坚信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必将与时俱 进,必将在新时代踢踏出属于自己的美好而广阔的前景。(来源:《陕北的魂魄》郭志东编著)
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