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塞腰鼓情:鼓乡文化励民心

苍茫的黄土地,舞动着腰鼓情。
腰鼓,作为安塞献给世界的艺术,一直备受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。它在香港回归时震天动地,亚运会时声动亚洲,奥运会时轰动全世界……安塞腰鼓已成为我国甚至世界重要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项表演艺术。
如今,对于安塞区来说,腰鼓已不仅是一门艺术,还成为农民变成市民的一种途径。“一个腰鼓舞起来,走遍天下也不愁”,成为安塞职业腰鼓手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
一艺带多艺,腰鼓、剪纸、民歌、曲艺、农民画之乡的美誉,让安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区。
安塞区委书记吴聪聪说:“近年来,随着安塞文化的蓬勃发展,越来越多的安塞人特别是安塞农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认真学习一或两门艺术,并且通过参与表演,有了固定收入,实现了农民变市民的华丽转身,有力推进了安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,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。”
“学好安塞腰鼓,免费旅游还能赚钱”
对普通农民来说,免费旅游是场梦,但对安塞腰鼓手来说,免费旅游是常态。
2016年9月10日,上海旅游节开幕式大巡游上,百人安塞腰鼓队成为当晚30多支中外表演团队中最引人注目的队伍。
“安塞腰鼓去全国各地的表演,每年起码也有几千场。”开幕式腰鼓团领队刘占明笑着说。
56岁的刘占明已经打了40多年的腰鼓,曾当过国庆60周年“千人腰鼓”方阵在天安门过街表演队伍的总教练。
谈起安塞腰鼓,刘占明兴致勃勃地说:“腰鼓从打仗时鼓舞士气的战斗鼓到战争胜利后的胜利鼓,再后来成了庆丰收的丰收鼓,现在成了欢庆鼓、表演鼓,安塞腰鼓随着历史的变迁,不断传承和发展。”
“三十年前,安塞腰鼓只是逢年过节表演,因不能养家糊口,很多腰鼓手都改行,大型演出常常凑不齐鼓手。如今,安塞腰鼓越来越受市场的青睐,各种庆典、商演和比赛都会受邀,大量的职业腰鼓手涌现,以每场100元的价格参与演出,每年赚2至6万元不等。”
55岁的王俊明家住白坪街道办冯家营村,他乐呵呵地说:“我从8岁起就会打安塞腰鼓,一打就是40年。凭着这一特长,出了国,买了车和房,这个营生好,免费旅游还能赚钱。
“我在重庆川军血战到底景区工作,每天表演一场安塞腰鼓,不到1个小时,就能净赚150元。”谈起打腰鼓的收益,30岁的冯家营村村民侯亮亮高兴地说。
安塞区文化局副局长刘晖告诉记者,目前安塞的职业腰鼓手大概能达到2000人左右,他们基本都来自农村,凭借着这一技能,有了固定收入,其中一部分进了城,买了房,成为市民。
“学好手艺,进城就有了底气”
2016年7月5日,“开放的中国·迈向世界的陕西”全球推介会在中国外交部举行,安塞剪纸艺人余泽玲精心创作了主题作品《丝绸之路·一带一路共发展》参加了推介会,赢得了外国使节的高度赞誉。
“做梦都没想到,我会有这么一天。”余泽玲感叹道。
余泽玲曾是招安镇王窑社区庙沟村的一个村民,小学毕业后帮着家里拦羊、喂猪,没事就喜欢剪剪画画,后来接受了正规的剪纸农民画培训,成了安塞有名的剪纸艺人,一年靠剪纸能赚20多万,在城里买了房子,还收了20多个徒弟。
余泽玲说:“像我这样靠剪纸这门手艺进城的,我们村就有7、8个,徒弟们也全都来自农村,都想通过学好这门艺术,有个生活的技能。”
田爱莲是余泽玲的学生,没有上过一天学,以前是个地地道道的受苦人,30岁进县城的时候常被别人当做50岁的婆姨。
如今她也能靠着剪纸手艺在城里安家乐业。
“手艺学会,进城就有了底气。以前每天下地干重活,手头连1000元都没见过;现在凭着剪纸,一个月能赚3000元。40岁了,反而年轻了许多。”田爱莲高兴地说。
安塞剪纸美名扬,曲艺也跨出了国门。
2016年6月13日,安塞说书艺人曹兆富、赵华英等5人赴法国巴黎参加第九届中国曲艺节,喜摘该活动设立的“卢浮杯”铜奖。
对于此次参加该活动的曹兆富来说,梦想真的可以通过努力变成现实。
54岁的曹兆富先天性近视,初中毕业后在家种地,因听录音机而习得陕北说书“口技”,自学弹三弦手艺,后拜师解明生,出师后以走村串巷说书为业,渐渐说出了名气,成立了安塞县砖窑湾镇香草艺术团。
“我当初的梦想就是能有机会出国说书。”曹兆富扶着厚厚的眼镜继续说,“学会一门手艺,真能改变一生的命运。目前我们团里有16个人,都来自农村;通过参加演出,一年能赚6到15万不等,比在农村受苦强多了。”
“文化真的可以当饭吃。”《星光大道》“逆袭之王”、安塞民歌手野强强深有感触地说。
野强强来自农村,学历不高,因为陕北民歌唱得好,前不久,被区政府以特殊人才引进,现被聘任为安塞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正式员工。
记者在安塞区文化局了解到,目前,该区有农民画和剪纸艺人312人,民歌手120人,曲艺书匠128人,正以每年20%的速度递增。

相关新闻